安德海是慈禧太后面前红人,山东巡抚丁宝桢为什么敢杀了他?
世界杯比赛时间表 2025-05-12 02:24:28
要说丁宝桢官途中也是常有贵人。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战死于曹州,丁宝桢被弹劾协战不力而遭朝廷贬斥,继而几个御史又捕风捉影、网罗罪名,抓住他不放。此事转呈到了曾国藩手里。此时的曾国藩,借剿平太平天国之功,早就是朝廷柱石,说话自然一言九鼎,他直言丁宝桢无罪,得到皇帝认可。
山东巡抚阎敬铭向来欣赏丁宝桢,此时见他木秀于林,担心“风必摧之”,于是主动请求致仕,举荐丁宝桢来代替自己,于是朝廷就任命他做山东巡抚。
丁宝桢因祸得福,官职不降反升,对朝廷和皇帝更是感恩戴德,便处处以朝廷纲纪国法为重。
安德海好巧不巧遇上了这样的丁宝桢,不死才怪。
安德海之死
安德海在咸丰帝时就是极为得宠的太监,他八九岁净身入宫,因其乖巧伶俐被皇帝和那拉氏看中,擢其为近侍。只不过,此时的安德海再得宠,也不过是个摆不上台面的小人物。真正让他声名显赫的是1861年清廷发生的一件大事——“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以皇长子载淳继承皇帝位,并派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辅弼幼主,主持政务。慈安和慈禧两人皆尊为“太后”,肃顺等欺辱少主,妄想一直专权,因此两宫太后与顾命大臣之间的夺权之争开始了。
肃顺等八人不是勋贵就是权臣,两宫太后名义上尊崇,实际上只不过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妇人,肃顺等人根本没将二人放在眼里。只不过他们虽然掌握着朝政大权,却忽略了兵权,以恭亲王为首的皇亲派势力极大,加上军中僧格林沁、胜保等实权派是皇权的极力拥护者,最终让肃顺等人死无葬身之地。
安德海受慈禧委托,潜回北京联络恭亲王奕,经过波折,终于发动了“辛酉政变”,朝政大权收归皇帝和两宫太后。安德海立此大功,从此发迹,成为内宫总管太监。
小人一朝得志,便容易忘乎所以,安德海也是如此。
他狂妄自大,四面树敌,先是暗中窥探小皇帝日常动静,并报给慈禧,使得顽劣的同治帝经常被责罚,皇帝虽然年龄小,却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忌恨上了安德海,那他的死期便不远了。
紧接着,安德海知道慈禧想解除奕的权力,于是主动出谋划策,慈禧用其计谋,对奕一打一拉,顺利削去他的权力,让他彻底顺从。只不过,老谋深算的奕虽然不敢对太后如何,却因此对安德海恨之入骨。
安德海不过是个太监,仗着慈禧的宠信,竟得罪了皇帝和恭亲王,实在是自己找死。
因此安德海借置办同治帝大婚的物件为由,得了慈禧的首肯,带着一大帮随从出了皇城,一路上吹吹打打、前呼后拥的时候,他的死期便注定了。
安德海进入山东境内,仍趾高气扬,要求山东沿途各地官员远接近迎,消息传到丁宝桢耳中,丁宝桢使出雷霆手段,派骑兵将其拿获,随后言辞激烈地上报朝廷,接到旨意后,立即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敢于在太后头上动土的原因
安德海被诛,朝野上下虽然大快人心,但却不免为丁宝桢担心。只是等来等去,慈禧却并没有任何为难他的意思。
慈禧不是不想严惩丁宝桢,为小安子报仇,实在是找不到任何借口,也无从下手。
原来丁宝桢将安德海抓获后,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几日后,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内称: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第二天,丁宝桢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时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短短五日间,丁宝桢就将慈禧近侍安德海诛杀,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不明白丁宝桢何以如此敢于硬刚慈禧太后。
其实,丁宝桢之所以让慈禧哑口无言,关键在于应对得当。
首先,他直接以密折形式上报,而密折是需要皇帝亲启的,当时同治帝尚小,军国大事由军机处代皇帝批示,而当时主持军机处的就是恭亲王奕。奕外号“鬼子六”,向来以精明著称,但安德海是慈禧的近侍,他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妄下论断,于是他便向同治帝汇报了此事,同治帝一向痛恨安德海,只是没有理由对其教训,此时听到丁宝桢将其抓获,大喜过望,与奕一拍即合,就要将安德海置于死地。
其次,同治帝和奕要杀安德海,分量虽够,却都害怕慈禧不快,于是又赶紧禀报了“小事糊涂,大事做主”的慈安太后处。慈安太后本不欲因为一个阉人与慈禧起冲突,然而看到丁宝桢的密折后,对安德海触犯祖宗家法之事深恶痛绝,也想借此机会敲打一下慈禧,于是同意诛杀安德海。慈安太后一出马,慈禧即便再想护着安德海也不好说出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安德海引颈受戮。
结语:
那么有人会问,为何慈禧对慈安就如此忍让呢?
其实从两人的徽号上就可以看出来,慈安被称为“孝贞显皇后”,慈禧被称为“孝钦显皇后”,虽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封建王朝讲究“礼仪”,帝后的尊号既是盖棺定论,也是一生评价。咸丰帝活着的时候,慈安是皇后,慈禧只不过是懿贵妃,中间还隔着一个“皇贵妃”的等级,而孝贞显皇后的“贞”引申为“正”的意思,“正”乃“正宫”“正妻”之意,无论慈禧使出何等手段,也敌不过这一个“贞”字!
慈安16岁入宫即被封为嫔,之后4个多月内,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宝座,这在整个清代都是十分罕见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咸丰帝倜傥不羁,身边女人无数,除了宫里,还有圆明园“四春”,要他对哪个女人一直好几乎是不可能的,唯独皇后慈安直到咸丰去世都荣宠不衰,相传临死前还给了她一道可以随时置慈禧于死地的密旨。时人评价慈安“优于德”,慈禧“优于才”,一些日常的事务由慈禧处置,但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
例如,慈安力排众议,着力提拔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才剿灭太平天国,有了“同治中兴”,甚至连同治帝立后,都是慈安说了算,可见慈安的存在对慈禧是有着相当的震慑作用的。
而说到底,丁宝桢敢于五日之内诛杀安德海,其实是两宫太后地位的较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