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女性向?

世界杯比赛时间表 2025-07-31 12:47:05

隨著近年來女性向二次元IP被逐漸受到重視,【女性向】這個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們面前。然而,大眾對女性向的定義卻並不明晰,且對於女性向的定義產生誤解的人群也不在少數。

——究竟何為女性向?

簡單來說,其核心是以女性群體為目標受眾,針對女性需求而開發的IP(作品)

而如今國內最為常見的誤區,便是將女性向直接等同於腐向/乙女向。這是一種非常值得挨打的觀點。

之所以形成這種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男性二次元愛好者對女性愛好者群體知之甚少的緣故。熟悉二次元女性向圈生態的人都知道,女性向中的腐向愛好者與乙女向愛好者之間異常對立,彼此針鋒相對,過往發生過的戰爭也是血流成河一片慘絕。此二者的死敵程度可類比為:曼聯&利物浦、湖人&凱爾特、各類撕逼黨爭 ←請自行帶入參考。

冒然將女性向作品打成腐向/乙女向,那結局必然是左邊被腐女狂毆,右邊被乙女暴揍。無知者有罪,最終落得一個腐乙混合雙打也麻煩請不要喊冤。

之所以男性愛好者會形成這樣的觀點,深究內里,最大的因素便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陸二次元愛好群體一直被冠以【宅男腐女】這個標籤,故而產生的思維定式與刻板印象。

就如同圈外人士談起【動漫】最先跳入腦海的是Cosplay一般,然而並非所有二次元愛好者都熱衷於Cosplay,OTAKU本身就存在許多細分,一如女性向。

女性向作品的分類

一、根據作品內角色之間的關係,女性向共包含這幾類:

根據作品內角色之間的關係,女性向的分類

相較而言男性向的分類:

根據作品內角色之間的關係,男性向的分類

細分定義:

1)一般向女性向作品:

主角一般為女性(也有少數男性or性別不明)。主角不涉及或極少涉及戀愛。以友情、戰鬥、成長、自我實現等要素居多。有些也會以科幻、推理、懸疑作為主題。

2)乙女向女性向作品:

主角(女性)與男性角色發展戀愛關係的作品。

其中可細分為:

①一般向乙女:主角(女性)與單一男性角色發展戀愛關係,有潛在的男性戀慕者角色。初始體裁以漫畫居多。

②後宮向乙女:主角(女性)與任一男性角色皆可發展戀愛關係,主要登場角色大多數為男性。初始體裁以遊戲居多。

3)腐向女性向作品

主角(男性)與男性角色發展戀愛關係的作品。

4)百合向女性向作品

主角(女性)與女性角色發展戀愛關係的作品。

——根據作品內角色之間的關係,女性向作品粗略上共可分為這四類,然而就實際而言,其中的界定也並非是涇渭分明。

例如,《冰上的尤里》便是介於一般向女性向與腐向女性向之間,《天使禁獵區》介於一般向女性向與乙女向女性向之間,很難完全界定究竟是偏向於哪方,許多劇情向作品都是如此。

二、根據針對年齡層的不同,女性向作品可分為:

幼女向(初中以下):諸如《花仙子》、《守護甜心》、《東京貓貓》等

少女向(初中至成年):諸如《魔卡少女櫻》、《水果籃子》、《月刊少女野崎君》等

青年女性向(成年):諸如《最高機密》、《入侵》、《7seeds》等

——此分類是以大致區間劃分,也存在著受眾跨越自身所在年齡層的現象。

女性向作品分類的界定

一般而言,是以官方的自我認定為準。

官方蓋章,最為致命。當然也會存在部分受眾並不認同官方界定的狀況,如《偶像夢幻祭》的部分受眾認為該款遊戲為乙女向作品,但卻被官方告知並非如此。

(「確かにあんスタは 乙女ゲーム ではありません」)

而官方沒有明確表示的情況下,最為簡單粗暴的分類方法,是根據該作品最初刊載的載體來劃分:

《花與夢》、《LaLa》、《少女COMIC》、《なかよし》、《Ciao》、《Ribon》etc

年齡層:少女 作品類型:一般向女性向/乙女向女性向

《MELODY》、《Young Animal》etc

年齡層:青年女性 作品類型:一般向女性向/乙女向女性向

《Ciel》、《Drap》、《花音》、《gateau》、《cab》、《on BLUE》、《Dear+》、《homme》、《CLaCLa》etc

年齡層:少女/青年女性 作品類型:腐向女性向

《百合姬》

年齡層:少女/青年女性 作品類型:百合向女性向

——相對應的男性向作品載體分類:

《周刊少年JUMP》、《周刊少年Sunday》、《周刊少年Magazine》etc

年齡層:少年 作品類型:大眾向/一般男性向/BG向男性向

《周刊YOUNG JUMP》、《周刊YOUNG MAGAZINE》、《MORNING》、《AFTERNOON》etc

年齡層:青年 作品類型:大眾向/一般男性向/BG向男性向

《MANGA TIME KIRARA》etc

年齡層:青年 作品類型:大眾向/百合向男性向

——以上分類只是粗略劃分,也存在例外情況。

*特別注目*

簡單粗暴從角色男女佔比來判定作品定位絕·不·可·行。

男角色多≠女性向,女角色多≠男性向

否則按照男人多就是女性向,女人多就是男性向這個邏輯,《排球少年》、《漂流武士》是女性向,《光之美少女》、《美少女戰士》是男性向的咯?(滑稽)

跨越不同領域的喜愛

雖然將作品按服務人群進行劃分,但在業界這樣的情況也十分突出:

儘管有著明確的一般向/男性向/女性向定位,然而最終吸引到的受眾並不完全一致。尤其是在少年漫畫主題、女性偶像主題、少女向動畫。

1、少年漫畫主題

以《周刊少年JUMP》為例:

就定位而言,JUMP應該算是綜合了一般向與男性向作品的雜誌。但實際上,自雜誌創刊以來,JUMP同時也得到了來自廣大女性讀者的歡迎。

《周刊少年JUMP》2012年某月作品銷售榜

通過上面的銷售表可以看到,諸如《排球少年》、《銀魂》、《家庭教師》這樣的作品,女性受眾佔比都超過了60%,《海賊王》、《死神》也佔據一半。

女性也喜愛的《周刊少年JUMP》30年史

(引用:https://style.nikkei.com/article/DGXNASFK31007_R31C12A0000000?channel=DF280120166614&stylex=1 )

——由此可見,即便是少年漫畫主題作品,從古早的《足球小將》、《拳王創世紀》、《鎧傳》,上世紀的《幽游白書》、《灌籃高手》、《網球王子》,到如今的《黑子的籃球》、《排球少年》、《我的英雄學院》,女性愛好者也一直佔據著非常大的一塊份額。

PS.

另一方面,從動畫BD&DVD發售情況也可推測出作品的受眾趨向。

動畫圓盤銷量屆有一個規律:

在BD與DVD價格差距較大的情況下,

男性購買佔比多的作品,BD銷量遠遠大於DVD銷量,且實際銷量≤PT(銷量預測值)

女性購買佔比多的作品,DVD銷量佔比更高,且實際銷量(經常是數倍)>PT(銷量預測值)

男性購買佔比多的作品

女性購買佔比多的作品

根據此規律,銷量統計上明顯表現出諸如《排球少年》這樣的一般向作品女性購買者眾多的特徵。

2、女性偶像主題

在偶像類的作品上,某些奇妙的現象也同樣突出。

一般而言,偶像類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女團/男團來區分男性向/女性向,然而就實際而言,真實的受眾男女比例卻不盡然。

偶像男團類作品的男女受眾比例:

無論是《IDOLiSH7》、抑或《偶像夢幻祭》,男性佔比都在8%以下。

即便是以男性參與度高而聞名的《偶像大師 SideM》,其男性佔比也只有14.2%

(引用自:https://imas-history.hatenablog.com/entry/2017/11/01/120102)

但是反觀偶像女團類,部分作品的男女佔比卻大為不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LoveLive! 》這個作品:

如圖所示,女性佔比為46.1%,幾乎佔到全體的一半。

(在其他調查中,也有顯示女性佔比超過半數的統計 如下圖)

同樣是偶像女團類的《偶像大師灰姑娘星光女孩》,如圖所示,儘管女性佔比趕不上《LoveLive!》女性佔比的54.45%,為36.57%,但也同時代表著女性數量超過了總體的三分之一。

日本本土LoveLiveONLY同人展男女比例也在6:4左右。

這一現象其實並不新鮮,早已有之。

在新世紀初大爆的作品《輕音少女!!》,根據角川アスキー総合研究所的調查顯示,該作品的男女受眾比為6:4。

對於輕音這一作品而言,究其內里,也有些近似於偶像女團的性質。

——就這些數據,可以得到一個很有趣的結論:

相較於偶像男團吸引男性較弱的能力,在對偶像女團的支持上,女性參與的熱情其實大大高出人們的固有觀念,甚至在一些作品上毫不遜色於男性的付出。

3、少女向動畫

之前舉例的兩種是一般向/男性向作品中女性受眾佔比不少的類型,而到了少女向動畫這塊則是相反。

以《光之美少女》為例:

此系列雖是以幼稚園到初中生的女生為主要觀眾階層,然而實際上也同樣受到了不同年齡段人群的歡迎,男性觀眾也在其中佔到了很大比例。

——另外,除去這些由於主題、題材產生的男女受眾偏差,還有一點非常重要,那就是

優秀的作品吸引到的受眾是不分男女的

諸如男性向的《劍風傳奇》、《惡魔人》、福本伸行作品等

諸如女性向的《風與木之詩》、《BANANA FISH》、《IDOLiSH7》等

只要作品足夠優秀深刻,無論男性也好女性也罷,都會發自內心支持,跨越性別。

【黑*泥*預*警】

——以下部分是個人層面的倒黑泥運動,不想接受負能量的請直接閃避——

開門見山地說吧,在ACG屆,即使近年來推出了數量上超出以往的女性向作品,然而對女性愛好者給予的尊重卻並不足夠。

這其中的最大因素,是由於主流導向大多都是以男性愛好者的意見為基準。即便女性愛好者數量佔比並不稀少,即便女性愛好者為業界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創作了眾多同人作品,女性的聲音卻被理所當然地排出視線之外。

尤其在這幾年年度動畫銷量排行榜,只要是女性向作品,抑或女粉佔比較多的作品銷量不錯,彈幕和評論就開始連綿不絕地泛酸:

「業界藥丸」

「業界涼了」

「業界沒救」

「女人真可怕」

「女人的錢就是好賺」

客觀地說,部分女性向作品在銷量上還算不錯的成績的確為這幾年疲軟的業界業績增長注入了不少亮色,讓業界看到了未來營業增長的潛在空間。

然而實際上,花錢了反被嘲諷的情況卻比比皆是。

——因為我花錢了,因為我為喜歡的作品買單了,因為我肯為喜歡的角色真金白銀地付出,所以我有罪

(實際上這點不僅限於女性向,不少人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的偶像題材也是如此:

無論是LL、偶像大師,還是歌王子、I7,當偶像題材銷量喜人時,嘲諷之聲就開始此起彼伏。

不少人都覺得因為是偶像所以錢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然而卻看不見無數暴斃荒野的偶像企劃。他們中的許多人不願正視,這些偶像企劃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並不在於題材,而是本身企劃的質量優秀。

一如女性向暴死的作品同樣不少,真正能取得成功的無一都有著無可辯駁的過人之處。)

然而針對女性愛好者的敵視豈止於此?

去年年初那場舉報大戰,原本是兩家宅男之間的紛爭(當時國內女性更多是在追小櫻I7磕惡魔人的路上),到後面展開卻變為了開始舉報起女性向動畫。

一度形成了【別人打我,我打腐女】生動有趣的局面。

如此自以為公正的偏見,實際上卻是雙標到好笑的狀況更是不勝枚舉:

Na?ve推出第一款女性向N18成人手辦時,不少男性愛好者跳出來表示這種手辦有礙觀瞻十分噁心,然而卻從來沒有看到他們在男性向N18成人手辦的評論下面揮出正義的鐵拳。

去年大熱的女性向遊戲《戀與製作人》更是遭到了無數口誅筆伐。且不論遊戲本身素質如何,那些痛陳該遊戲是如何如何膚淺沒營養的人群,想必過去推過的GAL一定是步履深邃心懷天地的文學巨著吧。

同時在作品類型上也是雙標嚴重,相較於男性對腐向作品的肆意嘲諷貶低,對百合向作品的攻擊幾乎為零。

如果作品是真摯的,角色是打動人心的,同性之間的感情是男是女又有何不同?

另外值得留下姓名還有部分京都動畫愛好者們。

這幾年京都第一個女性向作品Free!在商業上取得了不錯成績,即便是口碑掉到低谷的第三季卷均也有8000+的銷量,第一季更是達到了卷均2w9的佳績,為京都自耕IP後銷量最高的作品。

然而京蜜們的表演呢?

討論作品時:開除你京籍!

討論銷量時:誰說我們這幾年沒有過萬的作品?是他!是他他他他!

——對諸如此類的發言張口就來覺得毫無問題,我不知道這份理所當然從何而來。

再回到年度動畫銷量排行榜上。

當男性向作品銷量不高時,彈幕就開始為其尋找各種理由:

宅男的錢都花在了氪金/買房/買手辦上所以沒錢買碟——不問論證,以結果來推導原因。好像彼時也忘記了女性愛好者在購買周邊和氪金上同樣花費不菲。

然而最有趣的是,當男性向作品銷量出色時,此番的言論都瞬間神奇地消失了。

當女性向作品銷量不錯時,彈幕更是開始變化多彩。

錢都是父母/男朋友/老公給的一說,更有甚者,稱女性愛好者購買周邊的金錢是來自於援/交。

抱歉,還有比這更令人作嘔的傲慢嗎?

——對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女性向作品挑三揀四,嘲諷打壓,把受眾塗抹得庸俗化、膚淺化,妄圖抹殺女性向作品存在的價值。迅速建立起一個刻板的女性形象,隨後對這個臆想出來的幻影展現出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同時將女性向作品與劇情向作品對立,潛意識裡就是認為女性向作品僅僅是展示角色毫無劇情可言。

願意這樣想當然可以,筆者也不否認部分女性向作品的確是更強調感官刺激。但不好意思請問了,那些後宮輕改/賣萌日常作品又有何營養?請問此類作品的受眾們在觀賞的時刻有沒有也在體察細嚼片中深邃的內涵?

說到底,男性向也好,女性向也罷,本來就是半斤八兩,各取所需。

本質上,除了一些嚴肅藝術創作,大部分都不過是文化娛樂商品,最終目的皆為取悅觀眾,然而卻會被某些人因為性別而划出高低貴賤。嗯?哦。

至於有些人對女性向作品未來會過多過濫的擔憂,就筆者看來也是杞人憂天。

隨著時間的推移,業界會根據反饋自我調整。

一如之前的原創狂潮、輕改狂潮,如今也早已回歸正常。

倘若實在是害怕將來男性向作品產量減少,那最切實有效的方法不是敲著鍵盤把出錢的噴出花兒,而是打開手上的小錢包,開啟下單模式,從我開始,真金白銀地支持作品。(←此處應有業界打錢!)

當然不可否認,在雙方互噴口水的過程中,有部分女性言論同樣過於激進。筆者也不會自負到認為女性為業界貢獻遠超於男性。

就業界調查而言,男女的確在購買方向上有所區別,男性偏好模型手辦,女性偏好周邊粘土人。

在優秀IP普遍缺乏的今日,哪有什麼零和博弈。共同開拓新市場增長潛力,難道不好嗎?

——行文至此,差不多也快收尾了。筆者之所以發了這麼一大堆牢騷,也不是為了逼阿宅們去看那些gay里gay氣的動漫,想要的僅僅是平等與尊重而已,這很難嗎?或許是吧。

不過話說回來了,也並非是所有男性二次元愛好者都是對女性愛好者加以嘲諷。只要好好說話,願意互相交流分享的男性女性都不在少數。相對於前兩年的輿論氛圍,現在理性客觀的聲音也慢慢在出來了。

其實,之所以形成如此互相嘲諷摔打的狀況,在本質上,是由於男性圈子與女性圈子互相封閉所致。

即使都是二次元受眾,男性愛好者與女性愛好者對於彼此的了解其實少得可憐。

理解或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困難的事,但其實踏出一步並沒有那麼難。

附議:

關於【百合向的界定】

百合向作品究竟是屬於女性向還是男性向,這點其實並沒有鐵口直斷的界定。

即便是在日本也沒有明確的劃分。

各類資料表明,在上世紀至本世紀初,百合向的受眾還是以女性居多,作品偏向文藝,風格清雅雋永,以《聖母在上》為代表。

而在之後,隨著輕百合的盛行,大量男性也成為了百合向的受眾,作品代表類型為:《請問您今天要來點兔子嗎??》。從圓盤銷量BD/DVD對比上也非常明確表現出男性購買者更多的現象。

老實說真的是難以完全判別……

介於以上種種,故將百合向同時劃入男性向與女性向。如有其它想法,也歡迎指出。

擴展閱讀推薦:

百合は「男性向け」か「女性向け」か - Moon and Star?uri29.hatenablog.com

豆知識:

GirlsLove之所以被稱之為百合,是在1970年代,據說是由耽美向雜誌《薔薇族》的主編伊藤文學提議,因男性同性戀是以薔薇族一詞代表,那麼女性方面則是以【百合】來對應所產生的特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