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谈】皇帝为何喜欢坐轿子
中国世界杯足球 2025-07-04 15:58:35
明清皇帝出行多用辇和舆,辇是一种人力大车,舆则指轿子。根据乾隆十三年确定的“二辇三舆”制度,皇帝代步工具为玉辇、金辇、礼舆、步舆和轻步舆。
玉辇是饰有玉板的辇,金辇的结构类似玉辇,但比玉辇略微矮小。辇由36人抬行。
礼舆为祭祀时乘坐的轿子,用楠木造成,由16人抬行。步舆则为敞篷轿,是天子出行最常乘坐的代步工具,轻步舆与步舆近似。
虽然清朝皇帝喜欢坐轿子,但对属下官员坐轿,则有严格要求。
清代皇帝为保持八旗尚武传统,对坐轿有严格要求,除了皇帝、旗籍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准许乘轿,而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臣,只有年老体弱或得到皇帝特许的人才能“乘舆”,“其余文武,均乘马。”
乾隆十二年,清廷下令禁止年轻宗室公等及旗籍武职大臣乘轿:“年少宗室公等,平日亦皆乘轿。伊等不过间日上朝,自应练习骑马。似此希图安逸,亦属非是。此关系我满洲旧习,着力行禁止。”
乾隆十五年,细化了满洲籍文职大臣禁止坐轿的规矩。规定所有旗籍文职大臣,除60岁以上,身体的确不好者,一律禁止坐轿。除辈分高于皇帝和年纪很大的以外,王公亲贵亦禁坐轿。有乘轿资格的年轻亲王等,除了在特定的礼仪场合需要“列仪卫”,可以坐轿子以外,平时一律骑马。
展开全文
相比之下,对汉官却宽松得多。汉族文官四五品官员均可乘轿,只是武职不允许坐轿,“将军、提辖、总兵官,年逾七十不能乘马者,奏闻请旨”。
其实,坐轿子的成本较高,因要养轿夫,学者李宝臣计算,“乘轿一年至少要消费八百两银子。即使得到用轿权利的官员,也不一定使用,要看本人的经济状况。清朝大学士、尚书等一二品官员的法定年收入最高不过一百八十两,当然实际收入远远不止此数,中叶以后加上养廉银与地方官的孝敬等,一般在几千到一万两。但是一轿的年费,对于一位高级的京官来说,确实也是很大的负担,所以,家庭经济状况稍差的官员不选择骑马,就乘马车或骡车。乘车之费一年大约四百两银子就足够了”。
既然费用相差如此之多,皇帝为何不乘车呢?因为乘车不舒服。
古代中国多是两轮车,清代皇帝仪式使用的车,也多是两轮车,较颠簸,很难长途旅行。
一般来说,四轮车负载能力、舒适度会大大提升。在《清明上河图》中,可见当时已有四轮马车。然而,古人一直没有解决四轮车的转向问题,只是简单地将四个轮子安装在一个固定的车架上,因此无法转向,这样的四轮马车虽然看起来有四个轮子,但转弯不便,没有实用价值,所以只在仪仗中使用,很少实际应用。
由于一直没有解决相关技术问题,加上人力成本便宜,所以皇帝还是更愿意坐轿子。
(节选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