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出道即巅峰
中国世界杯足球 2025-06-14 11:12:53
“金笺及扇面误字,以酽醋或酱油用新笔蘸洗,或灯心揩之即去。”相传苏轼曾创造性以酱油做清洁剂净墨污,但酱油最主要的功能还是饮食调味。我们常以“油盐酱醋”指代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度太高、太常见的事情往往会被忽视,但小事并非不重要的事。古代没有关于酱油的专门著作,要想查阅与酱油相关的资料,人们往往去农书中寻找。其记载的多为酱油的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而事实上,除了农书,酱油一词在各类书籍中都可找到。
“酱油”一词宋代正式出现,且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关于酱油的各项记载也越来越多。
北宋时,酱油已是与醋并列的两大调味料,颇有些出道即巅峰之感。其实酱油的形成经历了“醢→酱→酱清→豉汁→酱油”这一过程,汉代时酱就已经成为平民大众经常食用的调味品,南北朝时酱清、豉汁的使用相当普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便有多篇“酱清”“豉汁”的调味食谱,故而宋代酱油的广泛使用并非什么突然之事,实则是调味品演变中顺其自然之规律。明清时期,酱油在饮食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食物烹饪方式也在这一时期获得巨大的进步。
北宋大文豪苏轼因“爱吃”,在网络上被戏称为“文坛的吃货”,诸如东坡肉、生蚝、荔枝等“苏轼精选”,在今天的饮食界仍广受欢迎。在酱油的使用方面,苏轼也是走在前列。他曾在《物类相感志》中写道“作羹用酱油煮之妙”,汤羹以清淡为主,加入酱油不仅可以调节咸度,也可增加香味。这一调味方法传至今日。
无独有偶,南宋文人林洪也是著名的饮食家,其《山家清供》中有多处使用酱油的记载。学界普遍认为,“酱油”一词正是在该书中首次登场。与苏轼相比,林洪似乎更喜欢以酱油拌菜,菜谱中调味品不仅有酱油,还伴有油、盐、醋、姜等,可见此时酱油已经能与其他调味品搭配使用了。
酱油在宋代已有一定规模,不仅在食谱中有记载,在其他方面的书籍中也可窥知一二。妇科医书《女科百问》,在治疗女性呕吐、心痛的药方后注有“忌盐、酱油、面、生冷等物”,南宋医学家朱佐的医书《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也记载有“忌鱼、酒、酢、酱油、海味等”。比起食谱,医书所对应的人群更大,可见当时酱油在普通百姓的饮食中也已是常见事物。
与宋代相比,明清酱油在烹饪使用方法上有明显的进步。宋诩《竹屿山房杂部》中关于酱油使用方法的记载便有三十余处,食谱中对酱油的使用比宋代更为多元化,酱油与食材,以及其他调味料的配合方式也更多样。所涉及的食材众多,包括牛、羊、猪、飞禽、河鲜、海鲜、青菜等,一些食物的做法与今日已相当接近。烹羊以酱油拌熟肉,熟牛肉是将酱油加入汤中炖入味,猪肉饼中的酱油是与香油一起承担煎的功能,猪肾则是加入酱油后爆炒,与今日酱油煮炖、凉拌、烹炒、蘸食等主流用法已十分接近。工序上多种调料互相配合及对先后顺序的讲究,也说明当时对酱油烹调功能的认知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准。
清代书籍中关于使用酱油的记载更多,在各类文本中均可见到关于酱油应用的记录。顾仲《养小录》是研究清代浙江地区饮食的一部颇具影响的著作,其中使用酱油的食谱便有二十余份。书中还介绍了多种酱及酱油的制法,有甜酱、仙酱方、一料酱方、豆酱油、秘传造酱油方、急就酱、芝麻酱等十余种。
《醒园录》是清代进士李化楠所撰的一部饮食专著,香港导演午马曾以《醒园录》为基础,在撰著者的家乡罗江县(今德阳罗江区)拍摄了电影《天下第一宴》,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书中的菜式以江浙菜为主,对各种调味料的应用恰到好处。关于酱油使用的记载也有多处,在该书的下卷中还有多则酱菜制法。李化楠根据自身实践完成该书,且本人厨艺较高,故而依据此书所载之法,今日仍能烹饪出相当美味的饭菜,如酒炖肉法,在食材的处理方法、烹饪熟度、火候、操作细节等方面的记载十分详细,调料的先后顺序也相当讲究。
随着历史的发展,酱油的使用范围扩大,使用方法越来越丰富,使用频率增加。同样的,人们对食物和调料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的,现如今,酱油的使用已覆盖了每一个菜系,川鲁淮粤四大菜系对酱油的使用更是相当普遍。
《本文摘自《酱油:独有的中国味道》,李昕升著,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11月第一版,定价:88.00元)
本版文字由燕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