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蓀,溪蓀的功效與作用
中国世界杯足球 2025-11-18 15:07:17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溪蓀 | 中藥圖典
溪蓀
Xī Sūn
別名
功效作用
清熱解毒。主疔瘡腫毒
英文名
始載於
毒性
歸經
藥性
藥味
【拼音名】 Xī Sūn
【來源】 藥材基源:為鳶尾科植物溪蓀的根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ris sanguinea Donn ex Hom.[I.orien-talis auct.non Mill.;I.sibirica L.var.orientalis Baker]
採收和儲藏:秋後採收,洗淨,鮮用或切片晒乾。
【原形態】 溪蓀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莖粗壯,斜伸、包被棕褐色殘留葉鞘纖維。葉互生;葉片劍形,長20-55cm,寬0.5-1.1cm,先端漸尖,基部鞘狀,排成二列;中脈不明顯。花莖高30-60cm,有莖生葉1-2片;苞片3,內含2花;花天藍色,直徑6-7cm,花被管長0.7-1cm,外花被裂片3,倒卵形,基部有黃色斑紋及黑褐色網紋,爪部楔形,無附屬物,內花被裂片3,直立,狹倒卵形;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下位,圓柱狀,具3棱,長1.5-2cm,直徑3-4mm。蒴果長卵狀橢圓狀,長3.5-5cm,直徑1.2-1.5cm,熟時自頂部縱裂。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坡地、潮濕草地和沼澤地。其他地區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等地。
【化學成份】 葉含3-(3-羥甲基苯基)-L-丙氨酸[3-(3-hy-droxymethylphenyl)-L-alanine],3′-羧苯基甘氨酸(3′-carboxy-phenylglycine),3-(3-羧苯基)丙氨酸[3-(3-carboxyphenyl)ala-nine]。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主疔瘡腫毒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 《中華本草》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溪蓀」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BA%AA%E8%8D%AA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溪蓀」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1個分類: 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