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虎:从“3次浙传落榜生”到“5000万网红”的距离是……

中国世界杯足球 2025-05-16 03:11:00

命运从不会辜负努力的人,就在此时,时任杭州交通91.8电台总监董敏君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对于于虎而言,这仿佛暗夜里的一束光,他急需抓住这个机会证明自己。所以摆在面前只有一个选择:拼命。他先后在《天天听世界》《新闻聚焦》《今天谁会赢》等新闻和娱乐栏目中担任播音和主持工作。游走在多个风格各异的栏目里,也不得不随时切换主持风格,同时学习和积累了大量各领域知识。

后来, 他以“新闻播音沉稳大方,专题配音清新自然,综艺主持亦庄亦谐”闻名。这背后,是扎实稳固的播音基础与马不停蹄的艰辛,是无数日夜的冥思苦想与风餐露宿的收获。

2005年,交通91.8汽车投诉栏目《我的汽车有话说》开播,于虎接受指派成为栏目主持人。尽管现在,他是汽车领域的半个行家。可那时,汽车对他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赛道。然而, 秉承着“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这样的行为准则,他静下心来,开始自学法律、汽车、机修等知识,在这一赛道不断充实自己。工作间隙见缝插针,下班时间挑灯夜读,汽车机修实地考察,他拿出了十足的决心。

时间说真话,最终于虎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扩大。当时,每到中午的十一点,十字路口的一排排的汽车,摇下车窗,无一例外都在收听《我的汽车有话说》。 栏目真正做到了火遍杭城大街小巷,最高时,同时段的移动收听占有率甚至达到了70%以上。

而真正让《我的汽车有话说》出圈的,却是一桩急案。一次, 距离节目开播两分钟,有一通电话打进来,对方声称自己要跳楼。短短几个字,让录音室陷入慌乱与不安。接还是不接?于虎脑中的时钟自己滴答了起来,“10、9、8……”10秒过后,他示意接通电话,并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请问您是哪里人啊?”“我是东北的。”于虎尽力通过谈话,转移对方注意力,安抚着对方情绪。与此同时,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配合有关部门实施救援。现场聚集了大量的围观群众,电台的后台也收到了许多的粉丝留言,大家都祈祷着,也为于虎打气。不负众望,他成功把人带了下来,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刻,于虎下意识地用手挡住了对方的眼睛,防止他被相机记录下面容。这个事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与新闻媒体的争相报道。一时间,于虎成为全城的红人,也成为了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旧幕落下,二幕开拍

未曾预料的开始

不懈努力的辉煌

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

方能成为真正的行家

于虎和新媒体的故事是在机缘巧合下展开的。

2018年年底,于虎正躬耕于微信公众账号,因为需要查阅许多资料,三五天一篇,阅读平均30000+,这时,朋友邀请他做抖音,彼时的于虎对短视频嗤之以鼻,他站在传统媒体的顶端,认为自己既然是广播、电视的主持,同时还是演员,没必要去新媒体平台苟延。但朋友不仅多次电话联系,最后还“三顾茅庐”,言真意切地说:“先做十期,如果失败了,就当我没来过。”

真诚打动了于虎,2019年2月,他们尝试发布了一条15秒预告,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短视频,一夜之间,便涨粉26.6万,这样的流量让于虎措手不及。那一晚,他没有睡好,因为怎么也想不通,自己苦心经营,做了这么多年的主持,微博粉丝数才不到20万,这短短一个视频,竟然能瞬间赶超他多年积累的粉丝数。 辗转难眠后,他终于意识到,市场已然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由此开始重视并钻研起了新媒体。

如今,他和团队的账号,已经在全网接近20个平台发表了近千个作品,其中仅抖音的点赞数更是高达4.2亿。如此传播力的背后,是于虎及其团队不断的尝试和从未停歇的努力,看似短暂的一分钟视频背后,更是整个团队将近一周的精心准备。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心做就是赢家”,三年多的时间,他们进行了不下20次的改版,从1.0时代帮助大众解决在日常生活中买车修车等问题,到“虎哥说车,不止于车”的多元化视频……在不断改版的过程中,他不仅主动了解各种车型,甚至为了拍摄走南闯北,转换地点。

长期奔波下,一直处在高强度工作状态,他坦言,对各个城市最熟悉的,就是机场到酒店的距离与车程耗时。在6.0时代,他和团队每个月都要转战好几个城市,拉萨、郑州、西安……为了工作,他经常早上刚刚抵达,晚上拍摄完成后就离开了。没有任何休息,也从未停下去欣赏工作所在城市的风景,有时为了拍摄,他一整天都只吃一顿饭。除去如此高强度的身体消耗外, 于虎还必须不断打破自己的认识,要知道,无论是谁,颠覆自己固有的思维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为了完成优秀的作品,于虎坚持接触和挑战新鲜事物,保持自己的思想和时代同频,他甚至给自己与团队下达了一个指令:必须每天刷4小时左右视频,保持敏感和网感, 满足全网受众的爆款视频背后,是他不懈的付出与坚持。新媒体平台的海量视频良莠不齐。但他选择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扎根下去,做精做强,甚至对自己的视频一帧一帧地核查,不断寻求内容的突破,并且在面对品牌方的各色要求时始终坚持自己的作品质量,坚持正确导向, 力求“虎哥出品,必属精品”。

耕耘事业,奉献个人

从未停止的脚步

乘风破浪的坚持

超越自己 回馈社会

他从来没忘记自己的根

于虎将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他表示,短视频的发展每天都在变化,随着时间流逝,观众和平台的要求只可能越来越严格。为了闯出一番作为,于虎拼尽了全力。一年365天,他只在春节放松片刻,其余节假日一概不休,平均每天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左右。对于虎来说,“生活就是不停的工作”。

工作之余,于虎始终对公益事业保持着绝对热忱。他说:“无论是主持人还是网红达人,回馈社会都应该是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和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在拍摄的众多短视频中,他最爱的还是公益、农村、家国情怀系列的作品, 他积极参与爱心工程,资助孩子们上学,同时也在疫情和郑州洪涝灾害危难之际通过捐款伸出援手。由他统筹拍摄的《迫在眉睫》系列公益微电影,在2012年就已经达到了流量破亿的效果。如今,于虎及其团队也在筹划未来公益活动,往事历历在目,不论是挑灯夜战备考浙传的少年,还是为梦想乘风漂泊的青年……于虎像一颗种子,扎根发芽,深埋生长。

在这个旅程中,他也不断反省与总结,他说: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时间在哪里,精力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也许不懈努力过,却又不幸失去过,但请相信,努力的和失去的,将来都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再次加持到付出者的身上。

他还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总结了 做好新媒体的六大要素:一、紧跟时事,迅速迭代;二、总结算法,坚持导向;三、勤能补拙,每天创新;四、研究热点,主动出击;五、注重受众,有的放矢;六、作品优质,内容为王。没错,互联网世界大浪淘沙,每天都有新考验,每天都有新选择,但要知道,你是谁,要什么,要放弃什么。无论是做好新媒体,还是做好人生规划,都亦是如此。

不惧挫败,以梦为马

心之所向 义无反顾

四顾茅庐 圆梦浙传

追梦路上

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回看于虎经历种种,好像一切都得从他执意上浙江传媒学院开始说起。

1994年,20岁的于虎第一次报考浙江传媒学院。满心期许的他,却等来了“落榜”的消息。然而,心中炽热的播音梦仍在燃烧,他不甘放弃,继续尝试。 彼时的于虎不会想到,他这一试就是四年,因为——连续落榜了三次。

三次,这对于意气风发的少年而言,是极其沉重的打击;对于家境本不富裕的于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他暗暗告诉自己:一旦认准就绝不能改变。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利,并没有动摇于虎的初心,反而促使他开始自我反思与自省,他决定调整备考节奏与方式:苦练基本功,他没有落下过一天的早练功;从语气、节奏、基调等模块,进行针对性训练;同时,他在备稿上苦下功夫,详细了解稿件背景和作者人生经历,因为他希望自己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对于文化课,饱尝“临时突击”苦头的他,也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每日的计划中,并不断鞭策自己攻克弱项。

第四次踏入考场,他告诉自己,抛弃得失心。卸下对荣誉、名声、崇拜的想象,他轻装上阵,终于在第四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浙传。

1997年,于虎进入浙江传媒学院学习。四年的向往,浙传在他心中早已位于高处,但真正上了课,和老师的交流相处后,于虎发现,这里更像一个“家”,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在课上,老师们总“恨铁不成钢”地严厉要求着;在课后,老师们也细心、真诚地照料着每一个学生。离家千里的于虎在浙传,感受到了温暖的“父爱”与“母爱”。“老师们都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尽管已过去二十载,提到各位老师, 于虎依旧常怀感恩,他说:“没有浙传,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

在浙传的学习中,结识了一群优秀的伙伴,也是于虎最大的收获之一。时隔多年,对于虎来说,他们的名字依然亲切。“李响,我的同班同学,大师姐丹妮《快乐女声》创始人,朱丹,小师妹……”几百号人的校园,遥相呼应的“西葡园”“南莲亭”,舟山东路的老校区,于虎历历在目。老校区教学楼、宿舍楼的距离很近,但更近的是人心的距离。“大家之间互相都认识,几百号人打打闹闹着、相互陪伴着。”拾起珍贵的记忆碎片,他望了望远方说道:“浙传永远是我的家”!

于虎认为,在学校养成的专业素养和提前策划能力,是他入职时最大的优势。在工作岗位,把握时间节点、策划专题节目,他从容不迫,底气十足。对于学弟学妹们, 他建议道,应当把握优势,发挥特长,“要相信,浙传给你们的知识,一定会终身受用”。而你想要的一切,时间都会给你…

起风了

请把我带进土里

下雨

最好是暴雨

因为我是一颗种子

往期推荐

听觉盛宴,探索声音的N种可能!

青春和新时代的“双向奔赴”!

文化强国梦,浙传这样说!

666!6个一等奖!

—— 浙江传媒学院官微出品——

文 | 陈欣怡 陶一漪 周雅欣

图 | 本人提供

编辑 | 林乙萱

责编 | 高洁

责审 | 何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